沒有期待的人雖然能避免失望 但是心理學卻證明「會更容易陷入憂鬱」
2018年01月09日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」,指的是一種不被世俗牽絆的豁達境界。作為普通人,能夠做到的太少了。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順順利利,每天都有好事發生。但期望越大,失望越大,有些人乾脆放棄期望,還安慰自己說「不期待就不會受傷害」。
說「不期待」,內心就真的不被世俗而動了嗎?不見得吧。這樣說,只是怕失望而已。避開期待,在某種程度上來說,也是在避開快樂。曾經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,他們讓研究對象想像與夢中情人接吻,這個夢中情人可以是明星,也可以是任何人。如果花錢就能指定和對方親吻的日期,他們希望夢中情人什麼時候來吻自己?
▼現在?3天後?一個月後?還是10年後?結果發現,所有人都選了3天後。因為現在就吻太倉促,來不及回味,一個月、十年又太漫長,也許那時候已經不想要這個吻了。3天剛剛好,有足夠的時間想像、期待,為這種心情花錢很值得。這就是期待的價值,它本身就能讓人幸福。
期待值不同的人,歸因方式也不一樣。一個總是充滿期待的人,期待成真時會採取內部歸因。比如考試考得好,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;戀愛成功,是自己有魅力;升職加薪,是自己能力足夠強。日常不抱期待的人,面對這些好事反而會採取外部歸因。考試考得好是因為題目簡單;戀愛成功是對方看走眼;升職加薪是靠運氣。
▼面對糟糕的事,這兩種人的態度更是截然不同。第一種人會對壞事進行外部歸因,覺得是運氣不好,或者偶然事件;第二種人則認為,發生壞事全都是自己的錯,自己的人生就是如此糟糕。事實證明,無論期待是否能夠實現,充滿期待的人總是比較快樂。
心理學家表示,健康的人總是對未來抱有樂觀的期待,他們的判斷也會因此出現誤差。重度憂鬱的人則特別悲觀,同樣也會出現判斷誤差。輕度憂鬱的人反而沒有這樣的煩惱。如果我們刻意為自己縮小期待,實際上多多少少是在把自己往一種輕度抑鬱的狀態上引導。 心懷一些期待,會使我們更加健康。
也許你的2017年過得不太好,發生了很多壞事,也許2018年還會發生更多壞事。但有一些期待總是好的,也許好事真的會發生呢~
來源:BuzzOrange